王青
临汾市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大人体温达到33度意味着身体可能出现了严重的低体温状态,需要立即就医干预。低体温可能由外部环境过低、自身疾病或代谢紊乱等多种原因导致,及时查明原因并通过保暖、医疗手段等纠正异常状态是关键。
1、外部环境因素
暴露在极度寒冷的环境中是导致体温降至33度的主要原因,尤其当衣物不足或身体湿冷时,热量会迅速流失,导致身体核心温度下降。低温环境下,人体的正常温度调节机制失效,可能伴随发抖、疲乏和意识模糊。处理方法是将患者移至温暖环境,脱掉湿衣物,用毯子覆盖并进行温热液体补充。如户外救援时,可使用保温急救毯或热水袋辅助。切记避免直接高温加热,以防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冲击。
2、生理因素如营养不良或老年体质
成年人如果长期营养不足、低血糖或老年人代谢减慢,可能也会引发低体温。此时,机体胰岛素调控及产热能力下降,使核心温度维持变得困难。日常需均衡饮食摄入,注意热量和活性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的补充,特别是在寒冷天气下多摄入温热性食品,比如牛肉汤或生姜茶,可有效帮助增强耐寒能力。
3、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体温调节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是常见原因之一,会抑制新陈代谢,导致体温过低。同时,严重感染如脓毒症或休克也会引起体温降低,伴随生命体征减弱。针对疾病因素,必须立即前往医院接受病因治疗。甲减患者需补充甲状腺激素,而脓毒症需进行抗感染治疗结合生命支持。
4、药物或其他诱因
酒精中毒、镇静药物过量等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导致热量散失或产热受阻。出现类似情况时需紧急拨打急救电话,以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当成年人出现体温33度的情况,应确保快速获得专业医疗救护,避免延误治疗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同时注意日常保暖、健康饮食和疾病控制,共同预防类似问题发生。若在寒冷环境下生活或工作,必须采取积极保暖措施以降低低体温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