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泌尿外科 > 输尿管结石

输尿管结石排出的先兆有哪些

| 1人回答 | 24次阅读

问题描述:
输尿管结石排出的先兆有哪些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李芸
李芸 临汾市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输尿管结石排出的先兆主要有尿液中出现血色、排尿时明显疼痛减轻以及尿频尿急症状缓解,部分人可能伴随结石的排出感。这些信号通常提示结石正在移动或即将排出体外,但同时也可能伴随一定的不适和风险。
1、血尿的出现
当输尿管结石接近膀胱或在排出过程中摩擦尿路粘膜时,尿液中常会出现血色,即显微镜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现象。通常表现为尿液变成粉红色或深红色,需要引起注意。若血尿量较多或持续时间过长,应及时就医,避免可能的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2、排尿痛减轻
输尿管结石在靠近尿道口或进入膀胱后,患者往往会感受到排尿时的痛感明显减轻,腰腹部的牵引痛和绞痛症状也会缓和。这种变化提示结石可能正在体外排出,或者已经转移至疼痛敏感性较低的位置。
3、尿频、尿急等症状缓解
输尿管结石容易导致尿路刺激征,比如尿频、尿急或者残余尿感。在结石即将排出时,这些症状会有所减少或消失,提示泌尿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但若出现其他异常,如尿液异常混浊或持续不适,则仍需警惕尿路感染等问题。
应对与建议
对于小于6mm且无明显并发症的输尿管结石,建议多饮水、增加活动量,以促进结石自然排出。药物可考虑服用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帮助松弛平滑肌,减轻阻力。热水泡脚或热敷也有助于缓解疼痛。若结石较大或导致严重疼痛,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经皮肾镜取石术等治疗。
排石过程中如疼痛剧烈或出现尿路感染征兆,建议尽快就医,避免并发急性肾积水或感染性休克等严重问题。正确判断先兆并采取措施,可帮助患者更安全地度过排石阶段。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输尿管结石怎么引起的?

输尿管结石的形成主要与遗传因素、外部环境因素、自身代谢异常以及疾病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了解这些诱因能够帮助我们从根源上预防该疾病,具体包括不良饮食习惯、脱水、尿路感染等。 1、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输尿管结石病史的人群更容易患病,这是因为遗传可能会导致代谢异常,比如尿液中钙离子、草酸盐、尿酸过量排出,导致结石易于形成。这类人群更需要留意饮食结构,减少食用含草酸、尿酸过高的食物,比如菠菜、动物内脏、海鲜等。多饮水可稀释尿液中结石形成的成分。 2、环境因素 高温和干燥的环境容易导致出汗过多,身体缺水,尿液浓缩,这种情况会使矿物质盐类在尿液中形成结晶,逐渐堆积形成结石。经常生活在高温工作环境或者阳光照射强烈地方的人,应为身体补充足够的水分,每日建议饮用2升水以上,同时可以多食用瓜果类含水量高的食物。 3、生理因素 代谢异常是常见原因之一,比如高尿钙、高尿酸、高草酸尿等。尿液中相关物质含量过高会促使结石形成。泌尿系统的解剖异常,比如尿道狭窄、膀胱输尿管反流等,也能增加结石形成风险。一旦存在类似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测泌尿器官,通过手术矫正或药物代谢调整有效预防结石。 4、外部疾病的影响 某些慢性疾病可能会对尿液成分产生影响。例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可导致尿中钙含量增加;痛风患者尿液中的尿酸含量常常过高,形成尿酸结石;慢性肾脏病也会干扰体内的电解质平衡,进一步影响结石生成。这些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针对疾病进行系统治疗,同时合理选择低钙、低普林饮食控制病情。 5、其他诱因 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长期摄入肉类、油腻食物,水分摄取不足以及久坐不运动,也会提升输尿管结石的发病率,建议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规律运动能促进新陈代谢,推迟结石沉积;膳食上适量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蔬菜和水果,能够改善代谢状况。 输尿管结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及早注意遗传、饮食和生活习惯上的调整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如果已经出现症状如剧烈腰背部疼痛、血尿等,应尽快就医检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养成良好的健康管理习惯,是预防输尿管结石的重要保障。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