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神科

双相情感障碍二型是怎样的

| 1人回答 | 86次阅读

问题描述:
双相情感障碍二型是怎样的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张文同
张文同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主任医师
双相情感障碍二型是一种精神疾病,其核心特点为抑郁发作和轻躁狂交替出现,其中轻躁狂症状不会严重影响社会功能而抑郁症状较为严重。病因涉及遗传、环境、神经生理等多种因素。治疗包括药物、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二型与遗传存在一定关系。家人中如果有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个体患病风险可能会显著增加。研究发现,相关基因可能影响大脑神经递质如多巴胺或5-羟色胺的传递。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心理筛查,提前了解心理健康状况。
2、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的压力,如亲密关系破裂、丧失亲人、经济问题等,是诱发双相情感障碍的常见风险。长期压力会导致大脑皮层应激调节系统的异常活跃,从而引发情绪障碍。为降低风险,建议掌握环境压力管理技巧,例如进行冥想、加入心理支持小组或进行个人心理咨询。
3、神经生理异常
双相情感障碍二型患者的大脑结构和神经递质的运作方式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扁桃体情绪调节相关的脑区和前额叶皮质的功能可能存在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导致患者在轻躁狂时过度活跃,而在抑郁发作时情绪压抑。需要医生进行专业评估来判断神经功能是否存在异常。
4、病理表现
双相情感障碍二型的抑郁发作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紊乱,而轻躁狂症状则包括情绪高涨、过度活跃、精力亢奋,但这些症状通常不会引发严重问题。危险在于患者可能忽视轻躁狂症状的影响,直到抑郁症状严重干扰到生活时才引起重视。建议对抑郁发作症状进行及时识别,并在疑似时快速就医。
5、治疗方法
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二型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决定方案: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情感稳定剂如丙戊酸钠、抗抑郁药如舍曲林以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CBT以及人际关系与社会节律治疗IPSRT可以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和改善社会功能。
生活干预: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以及调整饮食习惯如摄入钙镁丰富的食物有助于减少发作频率。
双相情感障碍二型并不是不可治疗的,但需要患者及其家属的足够重视,及早就医并坚持治疗。如果发现自己和亲人出现类似症状,应主动向精神科医生反馈,采用科学方法防止病情恶化。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为什么会得自闭症

自闭症的发生通常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理与神经发育异常等有关,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全面了解自闭症的原因并采取预防措施,需从遗传倾向、大脑发育状况到外部干预影响等多方面展开分析。 1、遗传因素 研究显示,自闭症的发生与家族遗传密切相关。一些基因突变被认为和自闭症的症状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大脑发育形成问题。如果一个家庭中有直系亲属患自闭症,那么其他家族成员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与神经系统发育相关的多种基因如SHANK3、MECP2等也被证实在自闭症中发挥一定作用,基因遗传被认为是重要的潜在成因之一。 2、环境因素 孕期外部影响,例如病毒感染、重金属暴露、环境污染或母体疾病如甲状腺炎、糖尿病等,都可能增加胎儿患自闭症的风险。母体在孕期营养不良或维生素缺乏,如叶酸摄入不足,也可能对胎儿大脑发育产生负面影响。部分研究还发现,妊娠早期如暴露于农药或化学产品中,可能导致神经发育紊乱而诱发自闭症。 3、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也是自闭症的重要原因。例如,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异常可能导致社会沟通障碍等核心症状。研究显示,自闭症患者的杏仁核、海马体、大脑皮层等区域容易出现发育异常。神经递质系统,比如多巴胺和血清素水平的异常,也被认为是导致自闭症的重要因素。 4、病理因素疾病或发育障碍 某些疾病,如脑炎、癫痫等,也可能增加自闭症的风险。胎儿期或婴儿期经历脑外伤,会引发认知和行为障碍,增加患自闭症的可能。一些与基因相关的遗传疾病,例如脆性X综合征或结节性硬化症,也容易伴发自闭样症状。 自闭症是复杂的发育障碍,单一原因难以解释其发生。如果孩子出现社交沟通困难以及行为模式异常,应尽早进行医学评估和干预。家长可通过基因筛查、孕期健康管理和良好家庭环境优化等方式,降低相关风险。持续的早期干预如行为疗法和语言治疗对于促进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