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心脏换瓣术后需要抗凝,是为了防止血液在人工瓣膜或修复后的心脏瓣膜周围形成血栓,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中风或瓣膜阻塞。抗凝治疗能有效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保障术后心脏和全身循环系统的正常运作。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工瓣膜材料、个体恢复情况以及血液的凝血倾向。
1、人工瓣膜的类型决定了血栓风险
如果患者置换的是机械瓣膜,则其材料表面容易使血液形成血栓,因此术后通常需长期甚至终身抗凝治疗,常用药物如华法林。而生物瓣膜尽管血栓风险较低,但术后早期同样需要短期的抗凝以促进组织的适应和愈合。当结合瓣膜的类型,医生会选择最恰当的抗凝方案。
2、血液的自然凝血机制
换瓣术后,身体的内环境可能激发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促使血栓形成。无论是机械瓣膜还是生物瓣膜,术后局部血流紊乱都会增加静脉血栓的概率。在这种情况下,抗凝药物能有效抑制凝血级联反应,避免严重后果。
3、患者个体化需求
每位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不同,例如年龄、血液凝血指标如INR值以及潜在合并疾病如房颤、深静脉血栓史都会影响血栓形成的风险。从临床上看,除了抗凝药物外,也需结合其他预防措施比如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合理饮食限制维生素K摄入以及避免血液过度黏稠的情况来制定全面的管理计划。
术后患者应严格遵从医嘱,按时服用抗凝药物,并定期复查凝血功能,以确保抗凝效果和安全性。如出现异常出血或不明原因的不适,应立即就医。抗凝治疗的目的是为术后长期的健康和正常生活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