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出血性紫癜的鉴别诊断需要通过血液检查、皮肤活检、相关病史分析和针对性实验室检测全面判断,常见需鉴别的疾病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过敏性紫癜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明确病因后才能进行有效治疗。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ITP通常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常见症状包括皮下出血点、瘀斑以及牙龈、鼻腔出血等。实验室检查中血小板计数减少是明确诊断的重要依据,还需排除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因素,如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或脾功能亢进。治疗手段包括: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以调节免疫反应;
靶向药物如利妥昔单抗,用于重症或对激素无反应者;
脾切除术,适用于慢性顽固性病例。
2、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由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导致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常表现为对称分布的紫癜,多见于下肢,可能伴有腹痛、关节痛和血尿等系统表现。这种疾病多见于儿童,需通过尿液分析、肾功能评估以及皮肤活检提示IgA沉积来辅助诊断。治疗措施包括:
轻症患者可给予静卧、低蛋白饮食等支持治疗;
中重症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例如甲泼尼龙注射;
合并严重肾脏受损时可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是因广泛血管内凝血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所致的一种严重出血性疾病,常由感染、恶性肿瘤或妊娠并发症诱发,表现为多个系统出血和微循环障碍。诊断依赖凝血功能检查,如纤维蛋白原降低、D-二聚体升高等指标。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因:
纠正凝血异常,使用新鲜冰冻血浆和血小板输注;
根据病情选择肝素抗凝治疗;
及时处理如感染或肿瘤等诱发因素。
出血性紫癜的鉴别诊断需要综合症状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由专业医生评估。患者出现疑似症状时应尽快就医明确诊断,避免延误治疗造成病情加重。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手段尤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