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乙肝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包括尽快就医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结合药物、生活方式管理等方法,防止疾病进展,减少对身体的损害。
1、及时就医与检查
感染乙肝后,应尽快到医院进行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确定病毒数量、肝功能状态和肝脏损伤程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乙肝有可能通过自愈的免疫反应清除病毒,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但需要密切监测。如果是慢性乙肝,就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
2、药物治疗
乙肝的药物治疗主要针对慢性乙肝患者,并旨在降低病毒载量和保护肝脏。药物包括以下几类:
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抑制病毒复制,效果显著且副作用较小。
干扰素治疗:可增强免疫系统的抗病毒能力,但对患者的机体状态要求较高。
保肝药物:对有肝脏损伤的患者,医生可能会推荐一些改善肝功能、减轻炎症的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
病情稳定的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如每3-6个月,以观察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用药前应咨询专业不可自行随意使用。
3、健康饮食与生活习惯管理
感染乙肝后,患者应注重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保护肝脏稳定免受额外损害:
饮食:选择优质蛋白如鱼、瘦肉、豆制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品的摄入,同时避免饮酒。
休息: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减少对肝脏的负担。
避免肝毒性药物:慎用对肝脏可能有损害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和镇痛剂。
4、积极预防对他人感染
乙肝可以通过血液、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因此感染者日常生活中需采取相关防护措施:
共享剃须刀、牙刷等血液可能接触的物品时,应严格消毒或避免共享。
性生活中使用安全措施如避孕套,防止病毒传播。
未感染的家人则需及时检查是否已经接种乙肝疫苗,并完成全程接种。
感染乙肝并不意味着绝望,通过科学诊疗、规律管理和健康生活,绝大部分患者可以将疾病控制在稳定状态。尽早就医并遵循医嘱是关键,建议感染者定期随访、保持积极态度,与医务人员共同制定适合自己的管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