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和大便失禁怎么回事

尿失禁和大便失禁主要由盆底肌功能障碍、神经损伤或疾病引起,可通过行为训练、药物治疗及手术改善。盆底肌松弛、分娩损伤、前列腺手术、糖尿病神经病变、脊髓损伤是常见诱因。
1. 盆底肌功能障碍
盆底肌群支撑膀胱、直肠及子宫,肌肉松弛会导致控尿控便能力下降。妊娠分娩、长期便秘、慢性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会加速盆底肌损伤。凯格尔运动能有效强化肌群:收缩肛门3秒后放松,每日3组每组15次;生物反馈治疗通过仪器辅助定位肌肉收缩;电刺激疗法用低频电流激活神经肌肉。
2. 神经调控异常
糖尿病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会降低膀胱直肠敏感度,约40%患者出现无症状尿潴留后继发溢出性失禁。脊髓损伤患者中,82%存在排便功能障碍。间歇性导尿配合定时排尿训练可减少尿失禁;骶神经调节术通过植入电极恢复神经信号传导;口服M受体阻滞剂如索利那新能缓解膀胱过度活动。
3. 器质性疾病因素
男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约15%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直肠癌根治术可能损伤肛门括约肌。盆腔放疗后组织纤维化会降低器官顺应性。轻度患者可用吸收性护理产品;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建议尿道中段悬吊术;肛门成形术适用于括约肌缺损者,配合膳食纤维补充(如每日摄入25g燕麦麸)改善大便性状。
尿失禁和大便失禁需根据病因采取阶梯治疗。50%患者通过3个月盆底肌训练可显著改善,顽固病例需评估手术指征。建议记录72小时排尿排便日记,就诊时提供液体摄入量、失禁频率等关键数据。伴有血尿、体重下降等症状需立即排查肿瘤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