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血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分类

关键词: #贫血
关键词: #贫血
贫血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的病理状态,主要病因包括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及骨髓造血功能障碍三类。铁、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是最常见诱因,遗传性疾病、慢性炎症、肿瘤等也可能导致贫血。
1.遗传因素
地中海贫血、镰刀型贫血等由基因突变引起血红蛋白合成异常。这类贫血多表现为自幼发病,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治疗上重型患者需定期输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手段,轻症患者可补充叶酸改善症状。
2.营养缺乏
缺铁性贫血占全部贫血的50%以上,常见于月经期女性、婴幼儿及素食者。胃切除术会影响铁吸收,长期服用抑酸药也会导致铁缺乏。治疗需口服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铁剂,配合摄入动物肝脏、血制品等富含铁食物。叶酸缺乏常见于酗酒者,维生素B12缺乏多见于胃黏膜萎缩患者。
3.慢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肾病等炎症性疾病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贫血。这类贫血需先控制原发病,严重时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患者贫血多与化疗副作用或骨髓转移有关,需根据病情选择输血或药物治疗。
4.失血因素
急性外伤、消化道溃疡出血是快速失血的主要原因,需立即止血并输血。长期慢性失血如痔疮、月经量过多会导致缺铁性贫血,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并补铁。寄生虫感染如钩虫病引起的失血性贫血在卫生条件差地区较常见。
5.造血功能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由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导致,可能与药物、辐射或病毒感染有关。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雄激素及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属于恶性克隆性疾病,需根据分型选择去甲基化药物或化疗。
贫血诊断需结合血常规、铁代谢、骨髓穿刺等检查。预防应注意均衡饮食,育龄女性建议定期检测血红蛋白。出现乏力、心悸等贫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不同类型的贫血治疗方案差异较大,切忌自行盲目补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