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病 怎么发生的新生儿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导致母体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引发的疾病,常见于Rh阴性母亲怀Rh阳性胎儿或ABO血型不合的情况。预防需产前筛查,治疗包括光疗、输血和免疫球蛋白注射。
1.遗传因素
新生儿溶血病主要与血型遗传相关。当母亲为Rh阴性而胎儿为Rh阳性时,母体可能产生抗D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ABO血型不合也常见,如O型血母亲怀A型或B型胎儿。这类血型差异通过基因遗传决定,无法人为改变。
2.环境因素
多次妊娠会增加溶血风险。首次妊娠时母体可能已接触胎儿红细胞致敏,后续妊娠抗体水平升高。输血史或流产史也可能导致母体提前产生抗体。某些医疗操作如羊膜穿刺术可能增加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的机会。
3.病理机制
母体免疫系统将胎儿红细胞识别为异物产生IgG抗体,这些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抗体附着在胎儿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引发贫血、黄疸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胎儿水肿或胆红素脑病。
4.治疗方法
光疗是首选方案,蓝光能分解胆红素。重症需换血治疗,替换含有抗体的血液。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可阻断抗体破坏红细胞。Rh阴性母亲可在分娩后72小时内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致敏。
5.预防措施
产前检查包括血型鉴定和抗体筛查。Rh阴性孕妇需定期监测抗体效价。妊娠28周和分娩后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能有效预防致敏。ABO血型不合虽普遍但症状较轻,通常不需要特殊预防。
新生儿溶血病及时发现可有效控制,产前规范检测和产后预防性治疗是关键。Rh阴性孕妇应建立完整孕期档案,出现黄疸症状的新生儿需立即就医评估。现代医疗技术已大幅降低该病致残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