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门失弛缓症和反流性食管炎有什么区别

贲门失弛缓症和反流性食管炎是两种不同的食管功能障碍疾病,前者因贲门肌肉无法松弛导致吞咽困难,后者因胃酸反流引发食管炎症。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症状及治疗方式。
1. 病因差异
贲门失弛缓症源于食管下括约肌神经节细胞退化,导致贲门持续收缩。遗传因素占10%-20%,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可能诱发,病理上可见食管肌层增厚。反流性食管炎主要因胃食管抗反流屏障失效,包括食管裂孔疝、胃排空延迟等生理异常,长期吸烟、肥胖等外部因素加剧胃酸反流。
2. 典型症状对比
贲门失弛缓症表现为吞咽困难、食物反流未消化物、胸骨后疼痛,夜间可能出现呛咳。反流性食管炎以烧心、反酸为主,伴咽喉灼痛、慢性咳嗽,平卧时症状加重。前者呕吐物无酸味,后者常带胃酸腐蚀性。
3. 诊断方法
贲门失弛缓症需食管测压显示LES压力增高、食管体部蠕动消失,钡餐见"鸟嘴征"。反流性食管炎通过胃镜观察到食管黏膜糜烂,24小时pH监测显示酸反流超标,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性治疗有效。
4. 治疗方案
贲门失弛缓症治疗包括:①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有效率85%;②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创伤小恢复快;③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适用于高风险患者。反流性食管炎需:①奥美拉唑等PPI药物抑酸8周;②腹腔镜胃底折叠术修复抗反流屏障;③抬高床头15cm,避免高脂饮食、咖啡因摄入。
两种疾病都可能引发食管癌变风险,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需定期监测食管扩张情况,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控制BMI指数在18.5-23.9之间。出现持续呕吐、体重下降等预警症状时,需及时进行胃镜复查评估黏膜病变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