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什么?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肺部疾病导致肺动脉高压,进而引发右心室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疾病。主要病因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病变等,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和心脏功能进行综合管理。
1. 病因分析
遗传因素在部分患者中起一定作用,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可能增加患病风险。环境因素中,长期吸烟是主要诱因,空气污染和职业粉尘暴露也不容忽视。生理因素方面,老年人肺功能自然衰退更易患病。病理因素按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慢性气道疾病;肺间质纤维化等肺实质病变;反复肺栓塞等血管性疾病;严重者可发展为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
2. 诊断方法
动脉血气分析可评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程度。胸部X线可见肺动脉段突出、右心室增大等特征性改变。超声心动图能准确测量肺动脉压力和右心室功能,是确诊的关键检查。肺功能测试有助于明确基础肺部疾病性质。
3.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包括三类: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可改善通气;利尿剂如呋塞米减轻心脏负荷;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预防血栓形成。氧疗是基础治疗,长期家庭氧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康复治疗包含呼吸训练、有氧运动等,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有氧锻炼能增强心肺功能。饮食建议高蛋白、易消化食物,适当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控制在5g以下。
4. 预防措施
戒烟是首要预防手段,包括避免二手烟暴露。职业防护对接触粉尘或化学物质者尤为重要,应正确使用防护设备。疫苗接种包括每年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可减少呼吸道感染风险。定期肺功能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肺部病变。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需要长期综合管理,关键在于控制原发肺部疾病和改善心脏功能。患者应建立规律的随访计划,监测病情变化。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出现明显气促、下肢水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