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主要有哪些征兆

慢性盆腔炎常见征兆包括下腹持续性隐痛、异常阴道分泌物增多、月经紊乱及性交疼痛,严重者可伴随发热或排尿不适。病因涉及细菌感染、术后并发症或邻近器官炎症扩散,需通过抗生素治疗、物理疗法及生活习惯调整综合干预。
1. 下腹疼痛与坠胀感
疼痛多位于耻骨上方,呈持续性钝痛或隐痛,劳累或性交后加重。部分患者出现腰骶部酸胀,与盆腔充血及组织粘连相关。急性发作时疼痛可能转为锐痛并伴随腹膜刺激征。
2. 阴道分泌物异常
白带量明显增多,质地稀薄或呈脓性,颜色可表现为黄色或黄绿色。约40%患者出现异味,与厌氧菌感染相关。需与细菌性阴道病进行鉴别,后者通常无盆腔压痛。
3. 月经周期改变
炎症影响卵巢功能可能导致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或非经期出血。子宫内膜受累时常见痛经加剧,部分患者出现排卵期出血。长期未治疗可能引发继发性闭经。
4.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膀胱刺激征表现为尿频尿急,但尿常规检查常无异常。性交后疼痛多见于子宫骶韧带增厚患者,深度插入时疼痛明显。严重者可能出现直肠刺激症状如里急后重。
5. 全身性反应
急性期常见低热(37.8-38.5℃)伴乏力,血常规显示中性粒细胞升高。慢性期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失眠等植物神经紊乱表现,与长期慢性疼痛有关。
治疗需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选择抗生素,常用方案包括头孢曲松联合多西环素,或莫西沙星单药治疗。物理治疗推荐超短波透热疗法,每日20分钟连续10次。中药灌肠可选择红藤汤保留灌肠,温度维持在38-40℃。日常避免久坐,每2小时起身活动,经期禁用盆浴。疼痛明显时可用暖水袋热敷下腹,温度不超过50℃。
慢性盆腔炎需坚持规范治疗3个月经周期,定期复查阴道微生态及盆腔B超。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配偶需同步检查。饮食增加蛋白质摄入,每日保证80g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急性发作期应立即就医,出现高热或剧烈腹痛需排除盆腔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