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以及防治措施

血小板减少症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乏力等症状,需通过药物、输血或手术干预。病因涉及免疫异常、感染、药物反应等,防治需结合病因治疗与生活管理。
1. 临床表现
皮肤出现瘀点、瘀斑是最常见症状,多分布于四肢和躯干。黏膜出血表现为鼻衄、牙龈渗血,女性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内脏出血时可见黑便、血尿,严重者发生颅内出血导致头痛、呕吐。部分患者伴随面色苍白、活动后心悸等贫血表现。
2. 病因分析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因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常见于年轻女性。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可抑制骨髓造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肝素等药物会干扰血小板功能。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病导致血小板生成障碍。妊娠期生理性稀释也会引起血小板降低。
3. 治疗方案
糖皮质激素是首选药物,泼尼松每日1mg/kg口服,严重者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适用于急性出血,剂量400mg/kg连用5天。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如艾曲泊帕每日25mg口服。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⁹/L或严重出血时需输注血小板。脾切除手术对激素无效者有效率约70%。
4. 日常防护措施
饮食选择高蛋白、高铁食物如猪肝、菠菜,避免过硬、过热食物损伤口腔黏膜。使用软毛牙刷清洁牙齿,禁止剧烈运动或肢体碰撞。居家保持湿度50%-60%预防鼻黏膜干燥出血。定期监测血常规,血小板低于30×10⁹/L时立即就医。
血小板减少症需根据出血风险分级处理,轻度无症状者观察即可,中重度需规范治疗。注意避免使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接种疫苗前咨询血液科医生。建立出血应急预案,随身携带疾病说明卡,突发严重出血时平卧并压迫止血,尽快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