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有哪些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出血倾向和肾功能损害,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需及时就医治疗。该病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各阶段症状不同,需针对性处理。
1.发热期:患者通常突然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出现面部、颈部和上胸部潮红,称为“三红征”。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如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同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2.低血压休克期:发热后期可能出现血压下降,严重时导致休克。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等。此时需紧急补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维持血压,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
3.少尿期:患者尿量显著减少,甚至无尿,伴有氮质血症和电解质紊乱。治疗重点在于限制液体摄入,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失衡,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4.多尿期:随着肾功能逐渐恢复,患者尿量明显增多,可能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治疗需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监测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
5.恢复期:患者症状逐渐消失,体力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能遗留肾功能不全或高血压等后遗症。治疗以休息和营养支持为主,定期随访监测肾功能。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注意个人卫生,接种疫苗等。早期识别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就医。
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多样,病程复杂,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通过了解各阶段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日常生活中应加强预防意识,减少感染风险,确保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