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体蛋白是什么 异体蛋白过敏

异体蛋白是来自其他生物体的蛋白质,当人体免疫系统将其识别为外来威胁时,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过敏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严重时需及时就医。
1. 异体蛋白的来源
异体蛋白广泛存在于食物、药物及生物制品中。常见来源包括牛奶、鸡蛋、海鲜等动物蛋白,以及某些疫苗或医疗制剂中的动物成分。昆虫叮咬时注入的毒液也含有异体蛋白,可能触发过敏。
2. 过敏反应的机制
免疫系统误将异体蛋白当作有害物质,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再次接触时,抗体与蛋白结合,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导致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等生理变化。遗传倾向、环境暴露频率及个体免疫状态均影响过敏发生概率。
3. 过敏症状分级
轻度表现为局部皮肤荨麻疹或口腔瘙痒;中度可能出现腹痛、呕吐或鼻塞;重度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伴随血压骤降、喉头水肿,需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并送医。
4. 诊断与治疗方法
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和皮肤点刺试验可明确过敏原。治疗分为三方面:
药物控制: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严重时使用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
替代方案:对牛奶蛋白过敏者可选深度水解配方奶粉;海鲜过敏者需避免食用贝类、鱼类。
免疫调节:脱敏治疗通过逐步增加过敏原暴露量,帮助免疫系统建立耐受性。
5. 日常预防措施
阅读食品标签,警惕“可能含有致敏原”的提示;在外就餐时主动告知过敏史;随身携带医疗警示手环和急救药物。儿童首次尝试高致敏食物应少量测试,并观察72小时反应。
异体蛋白过敏需长期管理,但通过科学规避和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定期复查过敏原谱,及时调整防护策略,能显著降低急性发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