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由什么引起的肠道传染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治疗包括抗生素使用、补液和饮食调理。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卫生条件差或水源污染的地区。志贺菌侵入肠道后,破坏肠黏膜,导致炎症和溃疡,引发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感染源多为被污染的食物、水源或接触感染者排泄物。
1.遗传因素: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个体对志贺菌感染的易感性,但遗传因素并非主要病因。
2.环境因素:卫生条件差、饮用水污染、食物不洁是细菌性痢疾传播的主要途径。改善环境卫生、确保饮用水安全、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是预防的关键。
3.生理因素: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更容易感染志贺菌。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4.外伤:肠道黏膜损伤可能为细菌入侵提供条件,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5.病理因素:志贺菌感染后,细菌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导致肠黏膜炎症、溃疡和腹泻。严重时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治疗方法包括:
1.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有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和头孢曲松,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药物。
2.补液治疗: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失衡。
3.饮食调理:选择易消化、低纤维的食物,如米粥、蒸蛋,避免辛辣、油腻和生冷食物。
4.对症治疗:使用止泻药如蒙脱石散,缓解腹泻症状。
5.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饮用生水,食物彻底煮熟。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需及时,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出现严重脱水或高热时应立即就医。通过改善环境卫生、加强个人防护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细菌性痢疾的传播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