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语音答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体內火气大是因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9-10-1261496次收听

语音内容:

体内火气大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跟体质有关系,本身可能你的体质是一种阴虚火旺的体质,那就容易生火,水和火相对应,水火能够相平衡,水能够把火压住,不至于火过旺。
有些人的体质是属于阴虚的体质,阴阳就是不平衡的一种状态,阳气就会亢盛,就会生火,所以才会导致火气旺。火气旺可能有几种表现,有些人表现的是心火旺盛,就是容易口舌生疮,还容易心慌。
有一些人可能表现是肝火旺盛,可以出现脾气比较急躁,胁肋部可能会有疼痛。这是日常比较常见的几种情况。再有就是跟先天不足有关系,另外就是后天的失养,比如脾胃功能不好,饮食进去的营养物质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后天不能养先天,五脏六腑阴阳平衡就会出现不平衡情况,会出现火气旺的表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推荐

01:50
小孩容易上火是什么原因
小孩容易上火,原因可分为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一、生理性因素,包括孩子平时穿衣过多,盖被太厚,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于消化的食物,或是孩子活动量过大,长期室内温度过高,平时喝水较少等原因导致。二、病理性因素,由于外感风热导致体内阳盛阴衰所致。会出现口干舌燥、小便赤黄、大便干结等。小孩易上火,建议家长多备一些金银花露,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的作用,可以促进孩子清热排毒。另外,家长还可以根据气温的变化,给孩子适当增减衣物,可减少上火几率。
上火适合喝什么
喝茶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也是最简便易行,最行之有效,又比较可口的去火饮料。茶既可以是平时喜欢喝的绿茶、花茶、白茶、苦丁茶,也可以根据上火的症状和部位选择适当的中药代茶饮。如果是上火引起的咽炎、扁桃体炎,表现为咽喉疼痛、口干咽痒、干咳少痰,可以用三花饮,也就是金银花、杭菊花、野菊花泡水代茶饮,可以起到清热去火、利咽喉的作用。如果是上火引起的头痛、头晕、眩晕、耳鸣、面红、易怒、血压高的人,可以用平肝降压茶,药物有夏菇草、菊花、槐花泡水代茶饮,可以起到清肝火、降血压的作用。如果是肝火引起的眼睛干、眼睛痒、眼睛痛、迎风流泪、视物不清等等,可以用清肝明目茶,药物是桑叶、菊花、密蒙花、枸杞泡水代茶饮,可以起到清肝火、明目的作用。
语音时长 01:48

2021-07-09

100131次收听

宝贝老是上火有哪些原因
导致孩子容易上火,很多是因为饮食不规律,或者饮食不节制。比如过食了肥甘厚味,或者作息不规律,比如孩子经常熬夜,到时候不睡觉,睡觉少也会引起上火。这个时期孩子的生理特点,从中医学上讲小孩是纯阳之体,因为宝宝这个时候,是生长发育比较迅速,新陈代谢旺盛,所以生理特点就决定了孩子是容易上火的。另外,孩子都是胃强脾弱,都知道孩子食欲比较好、比较贪吃,而且孩子碰到好吃的又不知道节制,所以宝宝的生活饮食不规律,喂食过度,但是孩子虽然胃的功能比较强,脾的运化能力又不健全,所以吃多了导致食积就容易上火,产生消化不良、便秘、口角生疮、口角起泡。人工喂养的孩子因为摄入的奶粉或者牛奶,也是容易造成上火的因素,孩子又抵抗力比较弱,自然界外邪侵袭,像天气比较热、气候干燥,孩子就容易感受火热燥邪,导致上火。另外,小孩又是纯阳之体,又感受了其他的,比如感受寒邪,又容易热化,如果孩子再穿衣服过于厚重,这些都是导致上火的原因。所以俗语说若要安,三分饥与寒,孩子不要吃太多,不要穿太多,对保持孩子的健康是有好处的。
语音时长 01:47

2021-07-09

101979次收听

上火了降火最快的饮食是什么
上火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实火多见于心火、胃火、肝火和肺火,虚火多见于肾的阴虚火旺,一般的急性上火多是实火,可以根据上火的部位,选择降火的食品或药品。如果是心火,表现为反复的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干、小便短赤,可以用莲子心、竹叶、生甘草泡水代茶饮,成药可以选择牛黄清心丸。如果是肺火,表现为干咳、少痰,或者是黄痰、痰中带血、咽痛、喑哑等,可以用雪花梨、枇杷、川贝母煮水或者蒸梨吃,也可以吃秋梨膏。如果是胃火,表现为胃脘灼热、牙痛吐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硬等,可以用蒲公英、野菊花、生大黄,煮水代茶饮。如果是肝火,表现为着急易怒、口干口苦、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可以用菊花、夏枯草、苦丁茶泡水代茶饮。
语音时长 01:41

2021-07-09

91132次收听

嘴上火吃哪些药
嘴上火一般指的是嘴角起泡或者长口疮、舌头上长口疮、嘴边上长口疮这样的情况,那从中医角度说,长口疮一般称为口舌生疮,口舌生疮主要表现为一种虚火上炎的情况,胃火上炎可以导致口舌的生疮,心火上炎也可以导致口舌生疮,在吃药会吃清热解毒、滋阴去火的药物,比如有一种中药叫莲子心,把莲子心和冰糖一起泡水饮用,是可以去除心火,治疗口舌生疮的。还有清热解毒的药物,像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黄连、黄柏这样的中药,也都有去火的作用,对于胃火、心火,甚至于肺火,都是有清热的作用,所以出现嘴上生疮上火的时候,可以把中药泡水饮用,来起到清热去火的作用。
语音时长 01:31

2021-06-25

107268次收听

02:12
宝宝上火吃什么效果快
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小宝宝上火,妈妈要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适当地用一些温和的清热泻火措施。在清母亲热的同时,通过乳汁使宝宝微量饮入这些清热泻火的药物,能发挥清热的疗效。如果是奶粉喂养的宝宝,冲调奶粉的时候不要过浓,多喝温开水。如果是大一点的宝宝上火,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多的且有明显降火作用的水果。另外,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保证大便畅通,比如芹菜、菠菜、小白菜,还要注意让孩子饮食清淡,多吃粥、面条,少吃煎炸油腻。
02:11
橘子上火吗
适量吃橘子不会上火。橘子、橙子、芦柑、脐橙这些水果都会导致上火,但是这些水果少吃对身体是有益的,富含各种维生素,如维生素C、柠檬酸、橘络、果胶、诺米灵等,适量食用具有开胃理气、止渴润肺、养颜护肤的功效。橘子一天食用量最多不超过3个。吃多了会导致舌头发黄、大便偏干、小便偏黄、咳嗽、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流鼻血等上火症状。还有的人会出现胃内反酸、头发蒙、发沉等情况,这些都是上火对人体的影响。尽管橘子果肉会导致上火,但是橘皮有去火功效,只不过橘子皮不会日常来吃,可以将表皮洗干净,掰成一定大小泡水喝,有去火的作用。
上火喉咙痛吃什么药
现实生活中上火喉咙痛是很多患者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不仅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给患者的生活也带来了一些影响。不过可以通过服用一些药物改善这种现象,常用的药物有抗生素类药物、清热去火类药物、消炎类药物等等。
心火旺怎么调理
心火旺从饮食上要注意禁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喝水,多吃清淡的饭菜,如果有失眠、心慌的症状也要避免喝浓咖啡,以免症状加重。平时可以用莲子心、麦冬泡水、或者加入一些百合、莲子煮粥喝,尽量避免熬夜,做到这些才更有利于心火的祛除。
语音时长 02:16

2018-09-29

49470次收听

鸡汤喝多了会不会上火
周末会让人紧绷的身体与神经得到放松,一场娱乐活动,一顿美味的鸡汤,是很不错的选择,但是生活需要有规律,饮食要注意不要吃过剩,这样对身体没有好处。鸡汤喝多了会不会上火?它的确很有营养也很美味,但是喝多了,身体会承受不了,副作用就会产生。
上火泡什么喝好
日程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出现上火的情况吗,这是很多人都想到菊花茶、金银花茶、蒲公英茶等诸多饮品,可以很好的改善上火,口感也很好,是很不错的选择。这些花茶效果很好,值得大家选择。
孕妇喝鸡汤上火吗
孕妇是每个家庭中的核心人士,每一位家人对于孕妇的饮食都相当注意,大家都知道在怀孕时期的女性是特别需要补充各种营养的,尤其是处于怀孕的初期,更应该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很多孕妇都喜欢喝鸡汤,那么孕妇喝鸡汤上火吗?
哺乳期上火怎么办
目前哺乳期这个阶段很特殊,而相对于来说也是较为容易上火,但是在这个时期不可以乱吃药,因此有很多人们都想知道在哺乳期上火怎么办呢?下面就为各位新晋妈妈网罗了不少降火的食疗方法,希望可以能够有效的帮助到各位妈妈。
03:58
口苦是什么原因
口苦就是嘴里边有苦味,口苦从西医和中医来讲,它可能还有相通的地方,大家都知道西医的内脏和中医的脏腑是不能等同的。在口苦这个表现里边,假如从西医的角度来讲,它可能会出现一些胆囊炎、胆囊性疾病。但是在这个症状上来讲,西医和中医有不相通的一些地方。比如中医同样也会认为胆热上扰,它会出现口苦,也会出现肝火上炎,也会出现口苦。苦基本上是以火热炎上的一个表现,也就是肝胆火热或湿热为表现的,它归属一个脏器。有人是早上起来口苦,这种情况下会认他可能和肝火有关系,有口苦、咽干、耳朵响,就是口苦、咽干、耳鸣、头晕这些表现,可能会开一些清肝火的药物。还有一些患者可能因为饮食油腻造成肋部胀满、疼痛、大便粘腻,甚至干结,这种情况下可能是以湿热为主,考虑的方式可能就不太一样,可能开龙胆泻肝汤之类的方子,所以对于食热和湿热,是肝还是胆,用药还是有些区别的,口苦基本上其实就是一个热为主的。早上起来口苦,可能是我们处于肝火上炎,那有的时候可能全天口苦,它就是一个胃火或者胆热的一个上扰,口苦基本是以热为主,以热为表现的一个症状。也有人说苦味是入心的,但是这种症状其实还是比较少的。如果早晨口苦为主,他可能是跟肝火上炎有关系,如果全天口苦可能是跟胃火有关系。当然不绝对,并不是说我们早上口苦就一定是跟肝火上炎有关系,可不是绝对的一个问题,只是有一些可能性。
02:45
五心烦热
五心烦热分别是双脚心、双手心和心口的烦热表现,主要是阴虚火旺造成的。常表现为口干、咽干、腰膝酸软等症。也可能是火郁或血虚的发热同时伴有五心烦热,表现为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等,当出现相关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