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患者可以喝酒吗 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腹水如何治疗

2023-09-17 06:52:44
大连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公立
前往主页 »

病毒性肝炎患者可以喝酒吗

所有病毒性肝炎患者朋友都要戒酒,因为酒精对肝脏的损害是明确的,尤其是大量的饮酒,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乙醛的分子是很活跃的,它在肝细胞内可以与我们肝细胞里面的多种蛋白质成分,DNA分子RNA分子发生结合,干扰这些生物大分子的功能严重影响其代谢的能力,所以说酒精它的代谢产物乙醛,包括它的刺激代谢乙酸,它是对肝细胞是有破坏作用的,所以说饮酒不利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恢复。

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腹水如何治疗

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腹水一般可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口服药物、输注白蛋白等方式治疗,病毒性肝炎引起肝腹水的原因,考虑是门静脉压力增高,影响到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导致局部淤血,从而形成继发腹腔渗出液。

1、改善生活习惯:

在平时饮食上,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比如小米粥、大米粥、软面条等,避免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辣椒、烧烤、炸鸡等,以免加重肝脏负担,自身也应多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熬夜和进行重体力劳动。

2、口服药物:

如果患者出现腹胀、双下肢浮肿、尿少等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泌尿剂和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比如螺内酯片、呋塞米片、拉米夫定片等,服用药物期间应避免私自增减药量,以免影响到病情恢复。

3、输注白蛋白:

肝腹水较多的患者还会出现尿少、全身乏力等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输注白蛋白,可以有效的提高胶体渗透,同时还可以起到利尿和减少腹水的作用,改善出现的不适症状。

除以上常见的治疗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如有其他不适症状出现,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

病毒性肝炎(varialhepatiti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

病原主要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及输血传播型7种病毒。以乙型肝炎常见,可发生在妊娠任何时期。孕妇肝炎的发生率约为非孕妇的6倍,而爆发性肝炎为非孕妇的66倍。是孕产妇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本病占孕产妇非直接死因的第2位,仅次于妊娠合并心脏病。

妊娠期病毒性肝炎患者主要表现为:

1、血清蛋白血清总蛋白值因血液稀释,约半数低于60g/L,主要是白蛋白降低。

2、血清酶活性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多在正常范围内,少数在妊娠晚期稍升高。碱性磷酸酶,在妊娠前半期轻度升高,妊娠7个月后可达非孕时2倍,其升高主要来自胎盘。

3、凝血功能检查妊娠晚期时,血浆纤维蛋白原较非孕时增加50%,凝血因子Ⅱ、V、Ⅶ、Ⅷ、Ⅸ、Ⅹ均增加0.2~0.8倍,凝血酶原时间正常。

一、妊娠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

妊娠加重肝负担,易感染病毒性肝炎,也易使原有的肝炎病情加重,重症肝炎的发生率较非孕时明显增加,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妊娠期新陈代谢明显增加,营养消耗增多,肝内糖原储备降低,不利于疾病恢复;

②妊娠期产生多量雌激素需在肝内灭活并妨碍肝对脂肪的转运和胆汁的排泄;

③胎儿代谢产物需在母体肝内解毒;

④并发妊娠高血压疾病时常使肝脏受损,易发生急性肝坏死;

⑤分娩时体力消耗、缺氧、酸性代谢物质产生增加,加重肝损害。

二、病毒性肝炎对妊娠的影响

1、对母体的影响

①妊娠早期可使早孕反应加重;

②妊娠晚期易患妊娠高血压疾病,这与肝炎时醛固酮的灭活能力下降可能有关;

③分娩时,因肝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合成功能减退,产后出血率增高;

④若为重症肝炎,常并发DIC,出现全身出血倾向,直接威胁母婴生命。有资料报道病毒性肝炎孕妇病死率为18.3%,明显高于非孕期肝炎对照组的5.6%,其中重症肝炎14例,发生于妊娠晚期的8例中死亡7例。国内另一资料报道病死率为1.7%~8.1%。

2、对胎儿的影响

①妊娠早期患病毒性肝炎,胎儿畸形发病率约高2倍;

②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和新生儿死亡率明显增高。有资料报道,肝功能异常孕产妇的围生儿死亡率高达4.6%。

3、母婴传播上一代将肝炎病毒传播给下一代,称为垂直传播,主要见于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情况因病毒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

2)肝脏进行性缩小,肝臭。

3、辅助检查

1)肝功检查:SGPT、SGOT均升高,以SGPT最敏感,黄疸指数,胆红素定性定量;白蛋白量及比值。

2)肝炎分型(判断类型)。

3)凝血功能测定: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优球蛋白裂解时间延长,3P试验阳性,血小板计数下降。

4)B超:肝脏大小及其波形变化。

凡具有上述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体征及化验检查异常结果,则可确诊。

①常有家族史或口服避孕药后发生上述症状的病史;

②为妊娠28周前后出现、表现瘙痒和轻度黄疸的综合征;

③其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占妊娠期黄疸的1/5以上。因肝小叶中央区毛细胆管内胆汁淤积而发病;

④临床表现为全身瘙痒,随后发生黄疸,产后迅速消退,再次妊娠常复发;

⑤因胎盘组织也有胆汁淤积,引起滋养层细胞肿胀和绒毛间质水肿,胎盘血流灌注不足,易导致胎儿窘迫、早产、流产、死胎,围生儿死亡率增高。

⑥病人一般状态好,无消化道症状;

⑦呈梗阻性黄疸表现,血清直接胆红素升高,多不超过102.6μmol/L;

⑧ALT正常或轻度升高。早期诊断依赖于血清胆酸测定,正常时≤5μmol/L,患本病时明显升高。

4、妊娠急性脂肪肝

①为妊娠晚期特有的疾病;

②以初产妇及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居多;

③有与重症肝炎相似的消化道症状、黄疸、出血倾向和肝肾功能衰竭,易误诊为急性重症肝炎;

④病因不明。本病虽有明显黄疸,但尿胆红素多为阴性,可能与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胆红素不能滤过有关;

⑤B型超声显示强回声的”亮肝”;

⑥CT见肝大片密度减低区对诊断极有帮助;

⑦肝活检小叶中心肝细胞急性脂肪变性与急性重症肝炎时肝细胞广泛坏死截然不同。

5、妊娠期药物性肝损害

①有应用损害肝细胞药物(氯丙嗪、苯巴比妥、红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史;

②无肝炎接触史,无肝炎典型症状;

③主要表现为黄疸及ALT升高;

④有时有皮疹、皮肤瘙痒,嗜酸粒细胞增高;

⑤停药后多可恢复。

五、预防

孕妇应加强营养,摄取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高维生素食物。注意个人卫生与饮食卫生。

1、加强围生期保健重视孕期监护,将肝功及肝炎病毒血清学抗原、抗体检测列为产前检测常规,并定期复查。

2、甲型肝炎的免疫预防有甲型肝炎密切接触史的孕妇,接触后7日内可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2~3ml。其新生儿出生时和出生后1周各注射1次丙种球蛋白以预防感染。甲型肝炎急性期禁止哺乳。

3、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有效办法是注射HBIG或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我国新生儿出生后常规进行免疫接种。

1)出生前预防

(1)预防母婴传播应从妊娠前开始,患急性肝炎的孕妇至少应于肝炎痊愈后半年,最好2年后再妊娠。

(2)夫妇一方患肝炎,应用避孕套以免交叉感染。

(3)对所有孕妇应筛查夫妇双方HbsAg,进一步检查无症状携带者的血清标志物。

(4)对HBsAg和HBeAg阳性孕妇分娩时,应严格施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产伤及新生儿损伤、羊水吸入等,以减少垂直传播。

2)出生后预防

(1)主动免疫: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肌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30μg,生后1个月、6个月再分别注射10μg。新生儿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良好,体内产生HBsAb,可有效保护肝脏不受HBV的感染,免疫率达75%。

(2)被动免疫: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0.5m1,生后1个月、3个月再各肌内注射0.16ml/kg,可减少或阻止HBV进入肝脏,免疫率达71%。

(3)联合免疫:乙型肝炎疫苗按上述方法进行,HBIG改为出生后48小时肌注0.5m1一次。在主动免疫建立之前,先获得被动免疫。使有效保护率达94%。

4、丙型肝炎的预防目前丙型肝炎病毒尚无特异的免疫方法。丙型肝炎以医源性传播为主。在日本经输血感染的急性肝炎中95%为丙型肝炎。减少医源性感染是预防丙型肝炎的重要环节。

(1)保护易感人群可用丙种球蛋白对人群进行被动免疫。

(2)对抗HCV阳性母亲的婴儿,在1岁前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对婴儿起保护作用。

六、处理

(一)妊娠期病毒性肝炎处理原则

1、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高维生素、高蛋白、足量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

2、应用药物,积极进行保肝治疗。

3、有黄疸者应立即住院,按重症肝炎处理。

4、避免应用可能损害肝的药物(镇静药、麻醉药、雌激素)。

5、注意预防感染,产时严格消毒.

6、并用广谱抗生素,以防内源性感染诱发肝昏迷。

(二)妊娠期重症肝炎的处理要点

1、保肝治疗:高血糖素-胰岛素-葡萄糖联合应用,能改善氨基酸及氨的异常代谢,有防止肝细胞坏死和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

1)胰高糖素、胰岛素联合应用:胰高糖素1~2mg胰岛素6~12U10%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2~3周一个疗程。

2)促进肝细胞再生治疗:

(1)人血白蛋白5g10%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每周2-3次;

(2)新鲜血浆200~400ml静脉滴注,每周2~4次;

3)门冬氨酸钾镁的应用:门冬氨酸钾镁40ml10%葡萄糖500ml缓慢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因含有钾离子,高钾血症肝炎患者慎用。

健康诊疗
查看全部»

大连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结核病综合排名:第5

实时具体收录:

全国医院12086家 医师信息30万+ 科室介绍2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