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副主任医师
针灸后出现胸闷气短需要警惕,初步处理时可选择停止针灸并观察病情,如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症状可能由针灸操作不当、个体过敏反应、心理紧张或其他潜在疾病引发。
1、操作不当引起的反应
针灸时如果针刺深度过大或误刺重要穴位,可能刺激神经或血管,引发胸闷气短。这种情况多见于经验不足的操作人员或患者对某些穴位较为敏感。此时可优先停止治疗,将患者安置平躺,保持安静,必要时到二级以上医院针灸科进行评估和治疗。
2、个体过敏反应
针灸过程中使用的酒精消毒、针具材质如镍制针可能引发局部或全身性过敏反应,导致胸闷、气短等症状。一旦确认过敏,建议对症处理,如皮疹轻微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或枸地氯雷他定,严重的全身反应需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并送医院。
3、心理紧张作用
对于首次针灸者或心理高度紧张的人群,可能因对针刺的恐惧产生生理应激反应,如胸闷、气短、心跳加快等。此时应鼓励患者闭眼深呼吸,尝试通过松弛训练缓解情绪,必要时可停止针灸,观察几分钟后多能逐渐恢复。
4、潜在疾病诱发
针灸可能诱发基础心血管疾病或呼吸系统疾病的急性发作,比如冠心病、哮喘等。考虑到胸闷气短也是这些疾病的典型症状,如患者本身有慢性疾病史或者表现持续未缓解,应立即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进一步排查相关病因。
若针灸后不适症状持续加重或合并胸痛、头晕、心律失常,请尽快前往医院接受专业评估和治疗。针灸虽为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但务必选择资质齐全的医师操作,同时应告知医生既往病史以降低可能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