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中玉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容易紧张通常与心理、生理和环境因素有关,可以通过心理调节、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来缓解。紧张情绪可能源于压力、焦虑、睡眠不足或遗传倾向,改善方法包括放松训练、规律作息和必要时使用抗焦虑药物。
1. 心理因素:紧张情绪常与焦虑、压力或恐惧相关。长期处于高压环境或对特定事件过度担忧,容易导致情绪波动。心理调节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冥想和心理咨询,帮助识别并改变负面思维模式,缓解紧张感。
2. 生理因素:某些生理状态如睡眠不足、营养不良或激素失衡也会引发紧张。确保每天7-9小时的优质睡眠,避免摄入过多咖啡因或糖分,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镁、B族维生素等营养素,有助于稳定情绪。
3. 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或生活变化可能加剧紧张感。学会时间管理,设定合理目标,避免过度承诺,同时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寻求社交支持,可以有效减轻压力。
4. 遗传倾向:部分人天生对压力更敏感,可能与遗传有关。如果紧张情绪严重影响生活,建议咨询医生,必要时使用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卓类、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或β受体阻滞剂,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 放松训练: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或瑜伽等放松技巧有助于缓解紧张。每天花10-15分钟进行放松练习,帮助身体和大脑从紧张状态中恢复,提升情绪稳定性。
容易紧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心理调节、生活方式调整和必要时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紧张情绪,提升生活质量。如果紧张感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