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杰
临汾市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骨质疏松检查通常包括骨密度测试、血液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用于评估骨骼强度、排查潜在病因以及判断疾病严重程度,从而制定治疗方案。
1、骨密度测试
骨密度测试是骨质疏松的主要筛查方式。最常用的是双能X线吸收仪DXA,可以测量脊柱、髋部等部位的骨密度,评估骨折风险。如果骨密度T值低于-2.5,通常诊断为骨质疏松。超声骨密度检测也应用于筛查,但不如DXA精确,主要用于初筛。建议≥65岁的女性和≥70岁的男性定期进行骨密度测试,有骨折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更需提前检查。
2、血液检测
骨质疏松可能与营养缺乏或代谢紊乱相关,血液检测可以帮助确定潜在的病因。关键项目包括血钙、血磷、维生素D浓度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这是评估骨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长期缺钙或维生素D不足会导致骨质疏松,甲状旁腺激素过高则可能加剧骨质流失。如果发现异常建议咨询内分泌
3、影像学检查
当怀疑存在病理性骨折或其他骨骼疾病时,可通过X光片、CT或MRI检查辅助诊断。这些影像学工具可以发现骨折部位、骨质疏松范围,以及是否存在其他骨骼病变。尤其对于老年人,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背痛或驼背,影像学检查意义重大。
早期发现和诊断骨质疏松,能够有效预防骨折等并发症。建议定期体检,尤其是中老年人及高危人群,如有相关症状或检查异常,尽快就医获取确诊和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