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静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副主任医师
儿童啃指甲通常与心理因素、习惯养成及生理因素相关,可能是焦虑、无聊或缺乏某些营养引起的行为表现,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多方面排查原因并科学引导改正。
1心理因素的影响
啃指甲常见于焦虑、紧张或压力状态下的儿童。一些心理学研究指出,孩子可能通过啃指甲自我安抚,例如应对学校考试、家庭冲突或社交困难等压力。如果发现孩子有此行为,建议家长从情绪支持开始,多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情绪源头。当孩子的焦虑问题长期存在或者无法缓解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教会孩子更健康的情绪管理方式,例如深呼吸或冥想训练。
2习惯的建立和模仿行为
部分儿童因为无聊或模仿他人形成了啃指甲的习惯。有些孩子观察到同伴中有人啃指甲,自己也会无意识模仿,甚至发展成长期的习惯。家长可以通过正面的提醒与温和的纠正来帮助孩子,比如利用奖励机制,当孩子成功戒掉啃指甲习惯时给予奖励。同时,还可以让孩子的手部保持忙碌,例如通过拼图、绘画等活动来分散注意力,从而减少啃指甲的发生。
3营养缺乏或生理问题的可能
儿童体内锌、钙等微量元素缺乏可能导致指甲变脆或异常生长,引发啃指甲行为的发生。如果怀疑是营养问题,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化验相关指标,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缺乏的营养。例如,蛋类、瘦肉、坚果等食物均富含锌,而牛奶、豆腐则含有丰富的钙。保证孩子的全面均衡的饮食,配合户外运动以促进营养的有效吸收。
4排查潜在的健康隐患
啃指甲行为可能偶发于某些轻微疾病或躯体不适。例如,有些儿童因为指甲周围皮肤干燥、瘙痒或其他炎症会用啃咬来缓解不适。注意孩子指甲及手部健康的清洁和护理,及时改善症状,能够有效减少此类行为的发生。如果啃指甲还伴随其他行为异常或健康问题,需及时咨询儿科医生进行全面检查。
帮助孩子戒掉啃指甲行为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正确的引导。排查孩子心理与身体上的诱因,并通过关爱与干预来改变不良习惯非常重要。同时记得避免强硬或斥责行为,保持开放式沟通,让孩子在理解与引导中逐步改善行为,必要时求助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