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会导致肠道出现黏膜炎症、溃疡、出血等病变,这些改变主要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通过病原清除和肠道恢复,可改善受损部位。治疗通常包括抗生素用药、补液与电解质平衡调节以及合理膳食。
1、病因与对肠道的影响
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属Shigella引起,主要通过污染水源或食物传播。细菌侵入肠道后,会攻击肠黏膜,上皮细胞受损从而导致炎症反应。这种病理过程中,肠壁会出现充血、水肿,形成大小不等的溃疡,且可能伴随黏液和血液渗出,从而引发腹痛、腹泻、便血等典型症状。如果感染严重,可能进一步导致肠穿孔或败血症。
2、诊断与治疗方法
针对细菌性痢疾,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治疗措施:
抗生素应用:首选氟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或根据药敏选择替加环素、头孢菌素等药物。儿童用药可选阿奇霉素。用药需遵循医生指导,避免耐药菌株发展。
维持水分与电解质平衡:腹泻引起的脱水需紧急补液,可通过口服补液盐ORS或静脉输液补充。
修复肠道功能:通过服用益生菌,如乳酸杆菌或双歧杆菌,提高肠道菌群平衡也有助于肠道恢复。同时应避免辛辣、生冷食物,减轻肠道负担。
3、饮食与预防建议
痢疾康复期饮食需要清淡易消化,如米粥、菜汤、熟透的蔬菜及温开水。同时注意个人卫生,杜绝饮用不洁水和生食未加工的食物。教育家庭成员及时洗手,尤其是在儿童群体中,能有效预防细菌传播。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重点在于控制感染、修复肠道,并通过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预防复发。如果疾病症状加重,如持续高热或腹痛,需立即就医以防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