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恢复期的康复训练应该以促进组织修复、恢复关节活动度和增强肌力为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康复计划,包括早期的静态练习、中期的动态练习以及后期的平衡和功能性训练,循序渐进地进行。
1、早期康复训练:促进消肿与静态锻炼
在扭伤初期1-3天内,需要重视保护和休息,同时采取RICE原则进行护理包括休息、冰敷、加压包扎和抬高。在急性期症状缓解后可逐步开始以下训练:
足趾活动:缓慢屈伸脚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等长收缩:不移动脚踝的情况下,尝试轻微用力向不同方向推压如用手抵住踝部,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
2、中期康复训练:改善关节活动度及肌肉力量
2周左右进入中期恢复阶段,此时可加强踝关节活动范围及肌肉功能恢复。
踝关节画圆练习:顺时针和逆时针逐步画圆,有助于恢复关节活动度。
弹力带抗阻训练:使用弹力带进行足背屈、足底屈、内翻、外翻动作,可针对性改善踝周肌肉力量。
直线行走练习:可尝试在平稳地面上进行缓慢直线行走,逐步提高耐受力。
3、后期康复训练:平衡功能与运动能力恢复
当疼痛和肿胀基本消失且关节功能初步恢复时约4-6周,应开始恢复动态平衡及运动能力,避免再受伤。
单腿站立练习:借助扶物完成,逐步过渡到不借助外力,增加踝关节平衡与稳定性。
平衡板训练:站在平衡板上进行前后、左右动作,加强协调能力和本体感觉。
慢跑或跳跃练习:根据恢复情况逐步开始低强度慢跑及跳跃训练,为重新回归运动做好准备。
康复期间应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训练强度。若训练中出现强烈疼痛或肿胀,应及时停止并寻求医生评估。
科学的康复训练不仅能够加速踝关节恢复,还能降低再次受伤的风险。在恢复过程中,重视循序渐进的练习并避免过度用力,若不确定如何练习或受伤较重,可咨询康复医生或物理治疗师以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