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面肌痉挛患儿的皮肤护理

发布时间:2020-08-2859224次浏览

大家知道面肌痉挛患者多数的为老年人,但是小孩也有患有面肌痉挛的,那么面肌痉挛在治疗的同时如何能配合好的护理,一定能快速恢复的,但是很多人都只看重医生的治疗,根本不在意日常的护理,这是不正确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面肌痉挛患儿的皮肤护理有哪些?

1、一般护理。面肌痉挛患儿应当合理的休息,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面部的保暖,出门的时候最好戴着口罩,睡觉的时候最好不要靠着窗户,而且千万不能用凉水洗脸,不要对这空调吹风,天气变化的时候要注意增减衣服。

2、局部护理。患儿应该经常的用热毛巾敷脸,水的温度最好在五十度左右,而且每天最好敷三次,每次最好十五分钟。而且早晚期间最好能按摩一下脸部,按摩用力应轻柔、适度、持续、稳重、部位准确,是常见的面肌痉挛的护理方法。面肌痉挛患儿可对镜进行自我表情动作训练:进行皱眉、闭眼、吹口哨、示齿等运动,每日2~3次,每次3~10分钟。

关于面肌痉挛疾病患儿的相关护理事项就为大家讲述到这里,希望了解了面肌痉挛疾病的相关护理事项,可以帮助的患儿正确的护理疾病早一些远离这样的疾病摆脱疾病的困扰,避免面肌痉挛疾病的发生带来太多的健康危害。

相关推荐

面肌痉挛手术后头疼是怎么回事
患者在面肌痉挛的手术之后,如果出现头痛的症状,通常是由于手术中释脑脊液,颅内压力降低所引起的,也有部分患者是由于手术过程中庭动脉受累,或者在手术剥离动脉过程中引起停庭动脉移位,累及听神经和内庭神经,导致术后出现头晕头痛等一些症状。面肌痉挛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目前该疾病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微血管减压手术,其有效治愈率可以达到90%~98%左右,仅有极少数的患者在术后可能治疗无效。但是微血管减压手术风险性相对也是较高的,有可能会对颅内神经造成一定损伤,使患者术后出现一些并发症,所以建议患者一定要选择大型正规医院来进行手术。
语音时长 01:08

2021-01-26

86331次收听

如何预防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的预防是较为困难的,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当首先注意做好保暖的工作,尤其是做好面部防寒工作,另外饮食也要注意保持清淡,不要经常吃一些过于油腻或者高热量的食物,还要注意坚持身体锻炼,尤其是经常进行户外锻炼,对于预防面肌痉挛是有一定帮助的。此外患者还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一些不良嗜好,戒烟戒酒,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工作,避免身体过度劳累,还要保持精神愉快,不要存在过大的精神压力,精神过于紧张也有可能会导致面肌痉挛的发生。如果患者患有高血压等一些疾病,要注意控制好血压,如果存在动脉硬化也可以适当服用一些软化血管的药物。
语音时长 01:08

2021-01-26

86723次收听

面肌痉挛如何治疗
很多朋友都有过眼睑跳动的经历。偶尔发生时,大家都可依一句“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玩笑,多会不太在意,尽可以一笑了之。但是如果经常眼睑跳动或面肌抽动,就会使有些人烦恼不堪,那么面肌痉挛如何治疗?
面肌痉挛保守治疗
大家都知道,面肌痉挛是一种难治的疾病,今天给网友们介绍的就是关于面肌痉挛的保守治疗,对于大家以后预防该疾病有所帮助,下面就来看看专家对面肌痉挛保守治疗的介绍。
面肌痉挛的药物治疗
面部是人们最在意的身体部位了,如果面部出现了疾病的话,会非常的影响人们的生活的。面肌痉挛就是这样的一种疾病的。那么,得了面肌痉挛后可以采用哪些药物进行治疗呢?下面就一起了解下面肌痉挛的药物治疗。
面肌痉挛复发标准是什么
在平时人们对于应该如何诊断面肌痉挛都是很关注的,其实,通过典型的临床发病特征的出现就可以做出准确的鉴别和判断,这是诊断面肌痉挛的一个重要关键点,那么面肌痉挛复发标准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下文的相关介绍吧,希望对你们会有所帮助。
面肌痉挛初期能治好吗
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的心情不好,变得过分的紧张和焦虑,脾气也会变得非常的大,还会经常怀疑自己,睡眠也睡不好等,其实这都是疾病突发的征兆,那么,面肌痉挛初期能治好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下文的相关介绍吧,希望对你们会有所帮助。
02:55
面肌痉挛如何用药
可以用中西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常用的药物有卡马西平、神经营养药、扩张血管的药物以及镇静止抽的药物。中医可以用止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药物,还可以配合针灸、按摩等理疗措施。面肌痉挛的诊治,药物的治疗属于保守治疗,另外还有手术的治疗、注射的治疗等。治疗过程中用药的原则,防止面肌痉挛、面神经过度兴奋,造成效应器面部表情肌的抽搐。面肌痉挛用药的治疗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要由专业的医师确诊以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可以用镇静止抽和神经营养的药,患者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开具处方,避免浪费资源。
面肌痉挛怎么手术
关于面肌痉挛手术的时机问题。面肌痉挛的治疗的方式,目前主要是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它的原理是将神经和它伴行的血管,重新将血管神经接触的位置移开,让彼此之间不接触,神经异常放电消失。早做手术、晚做手术效果一样,手术效果和患者患病的病史长短没有关系。患者何时做手术治疗,取决于患者自己的要求。如果患者觉得面肌痉挛对自己影响不大,此时等一到两年或者方便时都可以。但是如果患者年龄太大,比如70多岁以上的患者,此时他有可能会出现心肺功能方面老年性的问题。因为面肌痉挛手术是在全麻下进行,有些情况不适合麻醉,这样可能会失去手术的治疗机会。所以建议,如果患者面肌痉挛疾病确实存在,并已经确诊,而且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已造成影响,此时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尽早解除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语音时长 01:13

2019-05-30

50844次收听

面肌痉挛可以治愈吗
面肌痉挛是由面神经支配,一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常见的原因是血管压迫面神经根部或者继发于面神经瘫痪,或者是桥小脑角的肿瘤等引起。面肌痉挛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治疗,肉毒素治疗和手术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往往疗效欠佳,肉毒素治疗患者往往有复发。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疗效最好的方法是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微血管减压是在显微镜下找到面神经的根部和压迫面神经的血管,应用一种特殊材料将血管和面神经根部隔开。这种手术治疗有效率能够达到90%以上,是目前治疗面神经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方法。
语音时长 01:12

2018-09-29

61893次收听

面肌痉挛应该如何治疗才有效
面肌痉挛的治疗包括口服药物治疗,肉毒素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和手术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包括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以及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但是对于大部分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肉毒素治疗是局部注射肉毒素。手术治疗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微血管减压术,手术的疗效能够达到90%以上。
语音时长 00:52

2018-09-29

53226次收听

02:21
面肌痉挛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绝大多数面肌痉挛的原因是由血管压迫面神经根部引起,部分是继发于面神经瘫痪后,少数是由桥小脑区的肿瘤,如胆脂瘤、脑膜瘤等引起。第一个常见原因是血管因素,目前大概有80%到90%的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域存在血管压迫而导致。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是最常见的会有血管压迫的血管,由于这两条血管变异较大,因此容易形成血管襻,异位压迫到面神经根部。此外变异比较大的血管,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对面神经根部引起压迫。第二个常见原因是继发于面神经瘫痪之后,由于面神经瘫痪引起连带动作,引起面肌痉挛。第三个常见原因是非血管因素,如桥小脑区的肿瘤或是囊肿,也可以引起面肌痉挛,可能的原因是肿瘤引起正常血管的移位或者是肿瘤本身压迫面神经根部。此外其他因素,包括面神经的脱髓鞘病变、多发性硬化等,也可引起面肌痉挛。
02:13
面肌痉挛怎么办
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治疗、肉毒素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神经营养药物,比如甲钴胺、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对于轻症的患者可能有效。二,肉毒素注射治疗。肉毒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面肌痉挛,一般一次注射疗效可维持数月,但是多次、反复注射有可能会产生耐药性,甚至有的患者可能会造成人为面瘫。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最常采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手术主要是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1967年开始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就是在全身麻醉下,采用耳后部的切口,显微镜显示面神经和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寻找面神经的血管袢,确定责任血管后,将面神经和血管隔开,这样可实施减压手术。
02:11
面肌痉挛的发病原因与机制是什么
绝大多数面肌痉挛发病原因是由血管压迫面神经根部引起,部分是由于面神经瘫痪引起,少数是由桥小脑角区的肿瘤,如胆脂瘤、脑膜瘤、听神经瘤等引起。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血管因素,大概80%到90%的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神经根部存在血管压迫。最常见的原因血管包括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和椎动脉等。其次,面瘫之后的面肌痉挛,是面瘫之后,面神经的髓鞘病理改变尚未完全恢复,面神经的传导容易泛化引起。桥小脑角区的一些占位性病变,如肿瘤也可以引起面肌痉挛。其常见的原因可能是肿瘤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也可能肿瘤引起了血管移位从而造成面神经的根部压迫。此外面神经的脱髓鞘病变和多发性硬化等也有可能引起面肌痉挛。
01:41
什么人容易得面肌痉挛
中年女性容易得面肌痉挛,女性患病是男性的两倍,青少年患者发病率较低,仅占10%左右。面肌痉挛是由面神经所支配的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病情初期多为眼部肌肉的抽搐,之后逐渐扩展至面部的表情肌肉和口角。导致面肌痉挛最常见的原因是血管压迫引起,或者是由面瘫引起的并发症。面肌痉挛的发病年龄都在中年以后,女性的患病率是男性的两倍,青少年患者发病率较低,仅占10%左右。熬夜、情绪波动、压力过大、病毒性感冒等情况容易造成面肌痉挛。所以面肌痉挛的高危人群应避免熬夜,减少情绪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