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脚冷是什么原因

发布时间:2019-06-0374201次浏览

脚冷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有一些人即便是睡觉的时候盖了很厚的被子,脚也没有办法很快变热,觉得不舒服,脚冷有可能是阳气不足,末梢神经循环不好,心脏衰弱,激素影响等原因造成的,保暖措施要做好。

不少人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会感觉脚冰凉冰凉的,特别不舒服,特别是到了冬天的时候,更是冷得不能睡觉,下面就来看一下脚冷的原因是什么?
  一、阳气不足
  阳气乃生命之本,温煦身体是其重要的功能之一。若阳气不足,无法运达至手脚等肢体躯干末梢部位,就会出现畏寒,手脚冰冷的现象。因此,如果晚上睡觉就算做了很好的保暖措施,还是脚冷,就要警惕是否阳气不足了。
  二、末梢神经循环不好
  冬天晚上睡觉脚冷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因为气温降低会使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降低,使手脚尤其是指尖,脚尖等部位的血液循环不畅,末梢神经循环不好造成的。这种情况,多穿衣服,吃暖的食物,多动起来等就能促进回流,缓解问题了。
  三、心脏衰弱
  睡觉脚冰凉和心脏血管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血液是由心脏发出,携带氧气到全身各部位,氧经过燃烧后,才能产生热能,手脚才会温暖。一旦心血管兄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影响血液运行输送,无法使血液供应到身体末梢部位,就也有可能造成睡觉脚冷的情况发生。
  四、激素影响
  在晚上脚冷症状人群中,女性占绝大多数。这是激素变化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导致皮下血管收缩和血液流量减少,从而引发的。一般在更年期的女性表现会更加明显。
  五、改善方法
  要注意保暖,尤其是注意保持腰背,小腹和腿脚的保暖。这对于缓解脚部发凉是有效果的。要穿比较宽松的衣服,切记莫要穿紧身衣裤,以免因衣裤过紧影响末梢血液循环而加重手脚冰凉。要在晚上睡觉前用热水泡脚,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让脚热起来。要加强体育运动和体力运动,这样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能使人充满活力,周身温暖舒适。

相关推荐

虚胖容易减肥吗
虚胖的人在医生的指导下是可以达到减肥效果的。从中医角度讲,肥胖的发生主要与脾的功能的相关,与肾虚关系也很密切,与心肺的功能失调及肝失疏泄也是有关系的,因此,肥胖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病因引起,并不是单一的虚或者实可以解释的。通常来说,肥胖的人群多伴有脾肾气虚,或者兼有心肺气虚,同时伴有胃热、痰湿、气郁、瘀血、水湿等,所以虚胖属于本虚标志性的疾病,也就是虽然病根在脾肾亏虚,但是必然也有痰饮、水湿、气滞,血瘀等等,这些与虚症相反的实症伴随发生,因此,虚胖的人也并不能一味的补虚,还需要在补虚的同时,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因,采取清热,除湿,行气,活血等治疗方法。虚胖的患者还需要适当运动,合理饮食,劳逸适度,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和治疗,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快速减肥的目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语音时长 01:40

2021-12-30

57894次收听

02:06
怎样提高免疫力
免疫力下降的人群,可服用一些补泻平衡的药物。中医认为,免疫力降低的人常有气虚、阳虚或者阴虚的症状,很多人为了提高免疫力,会服用大量的进补食物或药品,这种方法非常不可取,盲目过度进补不但不会提高人体免疫力,还可能会导致脾胃壅滞,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对于免疫力下降的人群,应该合理进补,可服用一些补泻平衡的药物,如人参固本口服液,调理脾肾,滋阴益气,固本培元,针对阴虚、气阴两虚的人群,既能帮助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也利于改善睡眠状态,缓解疲劳。
疏肝解郁的中药
如果个人的身体长时间存在着气机郁滞状况的话,对于自我的身体健康影响非常大。所以此时就需要运用疏肝解郁的中药来进行治疗,较为常见的具备疏肝解郁效果的中药方剂主要有半夏厚朴汤以及柴胡疏肝散等。也可以考虑应用其他的中药方剂来治疗,比如丹栀逍遥散。
如何去除体内寒气
体内寒气可以通过热敷和拔罐两种方法去除。体内有寒气会出现各种性质的酸痛、胀痛,可以热敷疼痛的部位。在背部进行拔罐的治疗,拔罐是中医一种最常用的外治方法,主要的作用就是活血、散寒、祛瘀,对去除体内寒气的效果是很好的,但拔罐治疗对化湿的作用并不明显,并且要提醒大家拔罐使用的是明火,因此建议到正规的医院进行火罐治疗驱除寒气。因为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家庭都有空调,尤其到炎热的夏季,都会把空调的温度调的很低,因此大家可能会有颈部、肩部或者腰背部不适的感觉,到医院进行检查一般是着寒或者着风,就是俗称地体内有寒气,体内出现寒气后对人体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各种性质的疼痛,包括酸痛、胀痛甚至有刺痛。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语音时长 01:47

2019-11-22

63104次收听

体内湿气重的表现是什么
湿是六淫邪气的一种,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邪气,湿气重有让头发沉、头发懵的表现。湿气重更多的是用药物化湿、祛湿。手、手指头或脚趾头出现小水泡或在关节部出现小湿疹,也是湿的表现。没有胃口吃不下饭,大便比较黏、比较粘马桶也是湿的表现。因此在常见症状中,很多都可以归为湿气重。有人说煮薏米可以化湿,其实也是一种药物。生薏米和炒薏米,在中药中很常用。还有去除体内湿气,要靠相应的体育锻炼。现代人比较缺乏锻炼,因此要重视这个好习惯,增加体育锻炼,除了可以控制体重之外,还可以化除体内湿气,对自己的身体状态有比较好的提升。
语音时长 01:43

2019-11-22

60329次收听

02:16
免疫力低下的表现
免疫力低下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容易生病,由于各种原因使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正常发挥原本的作用,使原本的功能开始下降,甚至不能抵抗病毒细菌,非常容易招致细菌、病毒、真菌等等,外来侵袭物的感染,导致我们这个患病的几率大大增加,尤其是增加了患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的几率。那么免疫力低下的人,还容易出现劳累精神。甚至出现体质虚弱,影响营养的吸收,导致营养不良。有一些病人还可以会出现这个睡眠的障碍,影响我们整个神经系统。那么,如果儿童长此以往,会导致身体和智力发育不良,成年人则容易诱发重大的疾病。
01:45
睡觉流口水是怎么回事
睡觉流口水可能跟跟睡姿有关、口腔疾病的问题、常见脑血管疾病等都会引起流口水的症状。一、睡觉流口水跟睡姿有关,有时候不当的睡姿也导致口水流的过多,这时只要调整睡姿,睡觉流口水情况就会缓解。二、睡觉流口水还要注意口腔疾病的问题,包括牙龈炎、龋齿都导致口水分泌增多,这时病人要到医院的口腔科,去明确病因三、脾虚的病人也会出现口水较多情况,这时不要吃生冷刺激东西,不好消化的食物四、常见脑血管疾病也导致口水分泌过多,都属于病理性的症状,因为神经系统的病变而导致口水多。
01:45
睡觉流口水怎么办
睡觉流口水首先要区分引起症状的原因,可以通过调整睡姿,治疗口腔疾病,调整脾胃进行治疗。一、睡姿不正常导致的流口水,比如趴着或者侧卧位以后,口水流就比较多,只要调整睡姿,症状就能得到缓解。二、睡觉中流口水跟口腔、牙齿的疾病有关,如果是由于牙周、病牙龈炎导致的口腔分泌物增多,需要去口腔科就诊,尽量找到口腔分泌物过多的原因,对症治疗后也能缓解睡觉流口水多的症状。三、一些中风或者脑血管疾病会导致口水多的情况,病人在睡觉的时候会出现口水较多。四、脾虚引起的睡觉中流口水过多,一定要调整脾胃,让脾胃的功能健旺起来。
湿气重如何调理
湿气重得条例应在健脾除湿的基础上,加上行气的药物,能够把湿气排出体外。湿气重时还会出现身肢困倦无力,甚至会影响饮食,以及大便的溏滞不爽,肛门灼热。患者要在健脾除湿的基础上,加上芳香化湿的药物,即使体内的湿气去除,而外湿对脾胃的困阻也会导致内湿的泛滥。所以,在外湿和内湿同时存在时,不但要健脾除湿,还要芳香化湿。湿气是生活中一种非常多见的外邪,湿气在中医上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是生活环境中有很多潮湿,如涉水、淋雨,居住的环境比较潮湿,这时外湿就比较重,环境的干爽能够有效地防止外湿对人体的侵袭。内湿更多见于脏腑功能减退中,尤其是脾胃,如果脾化湿的能力减退后,会导致内湿的泛滥,这时湿气会越攒越多,而内湿的加重也会导致脾胃的功能进一步受限,而出现湿气越来越重,而脾胃也越来越虚。
语音时长 01:36

2019-07-12

58231次收听

鱼腥草的功效与作用
鱼腥草是非常有名的中草药,营养成分很高,里边有碳水化合物,还有一定的甲基正王酮,还有非常好的药用功效,可以清热解毒等。对于药用价值非常大的鱼腥草,具有抑菌利尿的作用,还可以提高免疫力,具有抗炎症、对抗肿瘤的效果。
三七的副作用
大家都只知道三七对人体是有很多的好处的。当然大量使用三七,也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出血的情况,还可能引起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用肌肉注射三七会有疼痛感,过敏病人更不能食用。当然三七的副作用还是有很多的。
蛤蚧的功效与作用
蛤蚧为壁虎科动物,很多人都吃过蛤蚧肉一起炖。其实蛤蚧还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味咸,性平,入肺、肾经,常常在临场上用于抗炎和平喘的治疗,疗效还是很好的,其实它还有很多的作用和疗效,我们具体的了解一下。
从梳头谈中医头部保健
头顶是人体所有阳气所汇聚之处,祖国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百脉所通”,是精明之府。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按摩穴位和肢体活动,鼓动体内阳气,促进血液循环,使我们大脑有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帮助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保健身体的第一步就是从“头”开始。
寒性体质是什么
寒性体质人群主要表现为怕冷或体冷,往往会伴有肌肉关节的疼痛、胃肠道的问题等。寒性体质的女性会有月经疼痛或者生育方面的问题,寒性体质的老年人会伴有关节问题。所以,寒性体质人群应注意保暖,避免寒邪入体,及时进行干预。
语音时长 03:07

2018-04-26

55334次收听

04:25
血瘀体质如何调理
血液瘀阻要依据瘀阻的位置进行治疗。如果瘀阻遍布全身,应查血液流变学,从全身角度解决瘀阻体质,增强活血化瘀能力。调理方法,一、运动;二、多吃粗纤维或纤维素较多的食物;三、服用增强人体血液循环的药物;更严重的瘀阻,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活血化瘀药。